八极拳

八极拳的简史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1、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2、起源

  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扎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八极拳系清雍正年间,一位自称癫的云游高僧传于山东海丰庄科村吴钟、安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90岁,是八极拳在河北省沧州孟村之祖也。

吴传其子吴永、吴荣为二代。又传吴坤、吴恺、李大中、张克明为三代。张克明传黄四海为四代。黄四海传其李书文、王钟铨为五代。李书文传其侄李善堂、霍殿阁、张德忠、张芝霖、高喜臣、许家福为六代。霍殿阁传其侄霍庆云等、许家福传鲍有声、吴坤、王绍先、杨国茂、曹彦章、张孝先为七代。

在我国武坛的拳术中,八极拳以刚、猛、狠、快而著称。早期主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后传人天津、北京和东北、西北等地。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 练抢时单子托枪,枪钻掖在腰间,运枪自如,在室内玻璃上扎其蝇死而玻璃无损。而他一手运枪一带而出。装200多斤绿豆的麻袋,用枪尖从地上搅起来转三圈,然后放回地上。其弟子霍殿阁打败 了溥仪身边的武士, 做了博仪的武术教师,也使八极拳在东北三省得到普及和推广。

1920年,东北三省著名将领许兰洲仰慕李书文的功夫,特聘请到家中教其三子拜师学艺(许家福、许家禄、许家珍),同时李书文把得意弟于霍殿阁、李萼堂、孟宪宗、李萍兴、刘利等带到许公馆一同学艺,同时学艺的还有回族马英图三兄弟、任国栋、 柳虎臣、韩化民、张骧伍、鲍有声、吴玉昆、杨桐茂、张世忠,并成立了国术馆(天津、北京、黑龙江)。

鲍有声(1911-1997),于1931年南京运动会获武术比赛中量级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2年全国第二次国考,获枪术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3年在上海运动会上,夺取中量级第 二名、枪术第一名。1934年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获大劈挂掌第一名,获奖品宝剑1口、金牌1枚。

鲍有声传其子鲍雅军、鲍雅齐、刘殿世、王世泉、赵有、赵泰安、陈生、钱振、为八代。曹彦章传梁宗正、单英杰、崔杰、崔颖、戴建华、倪泽超、朱亚庭、仝彤、曹勇为八代。王世泉传张鹏举、张利等为九代。

八极拳的风格特点和内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洲"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 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 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 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 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 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 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 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总之八极拳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优秀拳种,我们应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3、八极拳的风格

  八极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武林界独树一帜。除了通常门派都能見到的“拳打脚踢”外,还重视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就是所谓的近身短打。

八极拳短小精悍、迅猛流畅,是一种健身、技击(防身)、竞技(表演艺术)兼备的武术(功夫)。在练功过程中,遵循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从基本功(八极架)开始,一步一步加以训练,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八极拳之所以雄距拳坛,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的技术内容和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八极拳在劲道上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靠等劲。

4、八极拳的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同时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

  八极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法。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5、八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警中操练的擒拿、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乃是以其强劲而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的拳法。八极拳手李书文是驰名天下的神枪(大枪)手,曾被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直到伪满。

  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蒋介石警卫。

  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毛泽东主席的警卫。

  如此,传奇般的李书文的三个弟子先后出现在多变的中国历史权力层支撑点上,可见八极拳的强劲。

6、就艺术而言,八极拳姿势舒展、协调优美、神形兼备。

  解放后,八极拳作为传统项目,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得到积极地扶持和发展。例如(摘自《武林》1990年10月总111期):1953年八极拳师与弟子参加了华东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后李赞臣拳师代表华东区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以九节鞭名列榜首,又于1956年在北京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传统枪术第一名。在1979年的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二等奖,其弟子宋学恩获冠军。李赞臣的弟弟李良臣及其子李燕侠也获得金牌。李赞臣拳师后来还在1980年的太原和1981年的沈阳两次观摩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7、八极拳谱系:见“世系谱”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8、八极拳在济南的流传:

  李赞臣自解放前起一直生活在济南,终于济南。入门弟子如下:

  李宗庆、曹修田、唐广立、田延滨、乙立清、曹立章、李安侠、马全喜、邓家其、孙远忠、王立胜、于宪亭、张国良、闻保安、刘平安、腾培栋、 张士生、宋学恩。

9、国外对八极拳的研究也很重视,日本曾特意派代表团来华学习八极拳。现在八极拳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均有传播。

  拳谚中常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见《武林》总66期)

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动作干脆,发力刚猛

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拳诀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

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

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

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练功要领

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

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

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诀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发力要求

始于尾闾,发于项梗。

源泉于腰,发力于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气下,外方内圆,含胸拔顶,

抖胯合腰,手脚相合,气力贯通,三盘连进。

技击歌诀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贴身近发,三盘连击。

实战步型要求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

 

八极拳的十大技击法要求

 

   1)姿势舒展(十字劲)

   2)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

   3)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

   4)劲力短快

   5)变化突然

   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

   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

   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

   9)阴阳顿挫

  10)神形兼备

八极架(八极拳的传统套路)

  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易练,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实用价值。

  约计25势,每势均是一独立招式。招式不同,练法亦异。各势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势与势间,勾挂连环,变化巧妙。此外,八极门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称“八招法”,也隐秘在八极架路中。是招,一经点拨、析解、试手,即可掌握。

 

 

 

拳谱及动作名称

如何练习八极小架

预备式(单练童子拜观音)

1、作揖式(晃着膀子往里钻)

2、顶肘式(怀抱婴儿肘顶山)

3、金龙合口(金龙合口头顶天)

4、二郎捆仙(翻天覆地捆仙索)

5、开弓式(金龙合口拉硬弓)

6、单阳炮(飞虎展翼下山冈、猛虎洗脸迎面照、大鹏展翅八极也)

7、单闭裆(斜步撩阴闭肘裆)

8、白蛇吐信(回身反掌朝阳手)

9、顶肘式(怀抱婴儿肘顶山)

10、平端面(抱虎归山拦腰折)

11、双闭裆(仙人大坐山头望)

12、伏虎式(拨云现日伏虎式)

13、托枪式(拦拿缠丝托枪式)

14、迎面掌(童子抱心迎面掌)

15、旱地撑船(旱地撑船惊回首)

16、砸炮膝(击步跪膝架梁防)

17、怀抱婴儿(鲲鹏展翅奥妙出、怀抱婴儿锁嗓吼)

18、左缠撞(鲲鹏展翅奥妙出、右坐撩阴一旁站、顺手牵羊右拳上)

19、右缠撞(鲲鹏展翅奥妙出、左坐撩阴一旁站、顺手牵羊左拳上)

20、挽袖式(老虎出洞拗步掌)

21、回头望月(猛虎回头忙扇裆)

22、问心掌(亮翅盼前亦顾后)

23、扫裆贯耳(猛虎回头忙扇裆)

24、归中堂(正势挺立身气爽)

功法介绍

  “八极拳”不仅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拳法,而且从动作到功法及实战方法都自成体系,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

  八极门中的许多练功方法是独特的,因此才有独特的发力和打法。抛掉这些独特的功法训练,动作练得再好、招法的使用再精,在实战中也是“花架子”。八极门历代不乏高手,如果没有独特的功法训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一击必杀”的高手,必定有“一击必杀”的功力,这种功力必须建立在如下几点之上:

  一)套路和招法的训练:

  八极拳中的套路从前人代代流传至今主要有三路,即八极架(也称八极小架或小八极)、八极拳(也称大八极或八极大架)、八极对接(也称对接趟或八极对练)。其中以六大开门劲法和八大招法为核心。由于八极拳的代代延续及发展,又产生了几个支系,这是八极门各代传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将八极拳发展和改进的必然结果,是进步。比如:霍系的“应手拳”、吴系的十二路小架等。

  套路和招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套路训练可以锻炼人的体力和耐力,使人的呼吸与动作协调、动作与身法协调、身法与步法协调,即做到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前后协调、左右协调,即整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会八极拳独特的发力。招法的训练简单说,就是将套路中的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将几个关联的动作组合训练和演变,使能在实战中应用。

  二)功法的训练:

  功法的训练主要以气功和桩功为主。因气功只能心法传授、循序渐进,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桩功:

1)马步蹲桩:两脚平行,略比肩宽,两手轻握成耙子拳,拳心向下收于两肩前,与肩平,两肘外撑与肩平,两臂与背在一平面,曲膝下蹲。

要求:膝盖不出脚尖并与两脚垂直、外撑,背部与尾闾垂直、中正,裆部要撑圆,此称“圆裆坐胯”,十趾抓地,肩要沉,颈部要上顶,此称“头顶顶破天,脚趾抓破砖”。意守丹田。

歌诀: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2)磕桩:以树为桩(15-20公分),磕击时面向桩,马步站立,两手握拳于腰间,抡右臂用桡骨棱向下向内磕击树桩右侧,再反手用小臂外侧向上向外磕击树桩左侧,随即用小臂尺骨棱向下向外磕击树桩左侧。然后换臂。两臂循环由轻到重,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3)靠桩:在此仅介绍三种。

①背靠,起靠时距桩两步,面向桩成丁字步,如先靠左面,右脚在前,上第一步时准备用力,先调准方向,第二步脚的落点要稍越过桩位,触桩时身体正直,左侧背部触桩,两手臂弧形前伸,两腿成马步。触桩时发力勇猛果断,同时要掌握好呼吸,用鼻孔行气,气下沉,形成三盘合一的整劲。以上动作可以重复练习,也可左右交替练习。

②肋胯靠,起始动作与背靠同,触桩时前手伸向桩的另一侧,形成手脚在桩两侧,将桩夹在中间,触桩部位为胯上至腋下肋部。后手可向后伸直,两腿成弓步,重心可略高。

③胸靠,起始动作同上,用身体胸部和上肋部触桩。落步时如左步在前靠右胸,右步在前靠左胸,两手同时沿桩两侧前伸,两腿成弓步,此法忌用肩顶。

  三)实战训练与心法的领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