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产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
2001年12月3日电:产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
从2001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说开去
崔文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1年的立冬之夜,北京街头已是寒意萧杀,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赛馆内却是一片喧腾。极富冲击力的音乐震耳捶心;多彩的电光旋转迸射;电视摄像机纷纷架起,有游走的,有固定的,有升降的,时刻准备摄取这里的每一丝表情。台上旗门开处,有彪汉挥擂巨鼓。三通鼓罢,两行靓妆美女高擎彩幡,引出两行身披英雄氅的壮士。声光机电的现代背景中陡现古典武林的豪侠大擂,着实令人眼目一新。
在这里,一切都在展示,一切都在呈现,场景被艺术化了,视、听感觉被全面强调。在这个场景的每一块设计中,都让人感觉到,观赏性被放在了第一位。当观赏性被放在第一位时,观赏者当然就成了主体。
随即,主持人说出了此中本义:在场的千余观众代表着北京地区的、全中国的、以及卫星直播所覆盖的数以百万计、数以亿计、数以十亿计的电视观众。这场2001年沱牌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正是为观众而办,为观赏而打。即便设了冠军,也是为吸引观众而战,决不仅仅为在专业小圈子产生几面金牌。
直言之,这是一场为“市场”而办的赛事。这是体育事业理念上的一种时代性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体育的部门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体育专业队伍也由国家包养。他们的作用就是在不同层次的体育赛事中为不同级别上的政府拿奖牌。虽然也说为了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而提高专业,但体育专业团体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是遥远的。
直至今日,除了足球等之外,绝大多数体育项目还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徘徊。
武术本身是一种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如此领先地导入市场经济体制,这确实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我们通常说工业、农业,却很少说体育业。当然,从发生史上来说,体育不是一种“业”。但在导入市场经济模式之后,必须使之成为一种“业”,象娱乐业、旅游业一样的“业”。让它有职业实体,有投入,有市场经营,有产出,总之
,使体育产业化。
产业化的体育,其生命线就系于市场了。
体育由于本身的群体竞技性和个体潜能的挑战性,使它具有充分的观赏性。让更多的人走进体育赛场来直接观赏,是观众对体育“用脚投票”;让更多的人坐在电视机前间接欣赏,这是观众对体育“用屏幕投票”;说到底,在市场运作中,这都是对体育实行“货币投票”。
体育事业由此就在市场中获得了自己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撑体系。体育也由此获得了市场导向:即从市场主体的要求来发展自己,这里的市场主体就是观众。这种市场主体——观众的导向使体育业与社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与广大人民的爱好有了热烈的呼应。这时候,体育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这时候,对于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职业化、企业化体育实体或体育业运作项目而言,经济效益可以是第一追求,但它的客观效果是大大推进了体育事业的全民化、社会化。因为从终极关怀上来说,体育的产业化是为了使之市场化,而市场化是为了社会化。这里的体育社会化的含义就是使之促进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的遗产。它在全民族的文化心理爱好中有很深的积淀,一直被作为足以引发民族自豪、弘扬民族气概的精神财富。其在武德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人格内涵和力量美感,在一代代的中华青少年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通过类似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这种市场化运作并达到社会化效益的模式,充分张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全面探索中国体育市场化之路,并循着这条道路使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这是具有世纪意义的。